第一節 會計電算化簡介
考點1 會計電算化概念
1981年8月,中國人民大學和第一汽車制造廠聯合召開了“財務、會計、成本應用電子計算機專題討論會”,正式提出了會計電算化的概念。這次會議也是我國會計電算化理論研究的一個里程碑。
按照會計電算化的服務層次和提供信息的深度,一般將其分為三個不同的發展階段,即:會計核算電算化、會計管理電算化和會計決策電算化。會計核算電算化是會計電算化的初級階段,主要是運用計算機代替手工核算,完成初始化和日常的會計核算業務。
考點2 模擬手工記賬的探索起步
在這一時期,由于會計電算化工作缺乏統一的規范和指導,加之計算機在我國經濟管理領域的應用同樣處于發展的初期階段,多數企業和會計人員對“電算化”的理解,是設計一個專門的賬務處理程序,模擬替代手工記賬算賬,利用電子計算機來處理會計賬務。
模擬手工記賬階段的基本特征,是采用相應的數據庫管理系統,并開發企業自身的“賬務處理系統”。雖然數據庫等工具已開始引入會計工作,但各單位開展這些工作的出發點主要還是為了讓會計人員從復雜的手工勞動中解放出來,減輕會計人員的工作量,提高勞動效率和信息輸出速度,并沒有主動將其作為企業信息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這一時期開發的會計核算軟件,實質上是將電子計算機作為一個高級的計算工具用于會計領域,系統開發的目標是使會計人員擺脫手工賬務處理過程中繁雜易錯的重復勞動,在其應用過程中還不能實現最大限度的數據共享,容易造成電算化會計數據資源的浪費,也無法實現電算化的會計信息與企業其他信息系統進行有效融合,從而在企業內部造成一個個信息“孤島”。原始的電算化會計工作也成為信息“孤島”之一,無法充分發揮應有的作用。
會計電算化的實施,給會計數據處理技術帶來了巨大變革。
考點3 與其他業務結合的推廣發展
在這一階段,企業積極研究對傳統會計組織的業務處理流程的重新調整,從而實現企業內部以會計核算系統為核心的信息集成化,其主要特征為在企業組織內部實現會計信息和業務信息的一體化,并在兩者之間實現無縫聯結,使會計信息和業務信息能夠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信息集成的結果是信息的有效共享和利用,所有相關原始數據只要輸入一次,就能做到分次或多次利用,既減少了數據輸入的工作量,又實現了數據的一致性,還保證了數據的共享性。
考點4 引入會計專業判斷的滲透融合
企業以準則為指引、以《會計基礎工作規范》等文件為準繩,在前期會計電算化工作成果的基礎上,將各種確認、計量、記錄、報告等要求,滲透融合進企業的會計電算化系統和管理信息系統。在這一時期,企業紛紛建立了以會計電算化為核心的管理信息系統和企業資源計劃(ERP)系統。
盡管這一時期已經出現了會計信息系統和ERP的概念,但其實質仍停留在會計電算化階段,即構建會計信息系統的初級階段和中級階段。
考點5 與內部控制相結合建立ERP系統的集成管理
2008年11月12日,中國會計信息化委員會暨XBRL中國地區組織正式成立,這是深化會計改革、全面推進我國信息化建設的重大舉措,標志著中國會計信息化建設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從會計電算化發展到會計信息化是一次質的飛躍。
考點6 會計電算化的作用
(1) 提高會計核算的水平和質量
會計電算化系統極大地提高了會計核算工作的水平和質量,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表現:
a. 減輕了會計人員的勞動強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b. 縮短了會計數據處理的周期。
c. 提高了會計數據處理的正確性和規范性。
(2) 提高了企業現代化經營管理水平
(3) 推動會計技術、方法、理論創新和觀念更新
考點7 會計電算化的管理體制
總的來說,會計電算化工作的管理包括國家的宏觀管理和企事業單位計算機系統的微觀管理兩個方面。
(一)會計電算化宏觀管理的基本任務是:
1.制定會計電算化發展規劃并組織實施。
2.加強會計核算軟件管理,對會計核算軟件及生成的會計資料是否符合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情況實施監督。
3.加強會計軟件電算化管理制度的建設。
4.加強會計電算化的組織、領導,引導基層逐步實現會計電算化,提高會計工作水平。
5.組織和管理電算化人才培訓工作。實現會計電算化,人才是關鍵。
(二)微觀管理
企業在建立會計電算化系統之后,為了保證會計數據信息的可靠性、經營管理的有效性和財產物質的安全性,需要建立健全基層單位的會計電算化微觀管理制度,這是保證基層會計工作順利進行的必要條件,也是加強會計基礎工作,推動我國會計電算化事業發展的必要手段。會計電算化微觀管理制度的主要內容包括:會計電算化崗位責任制、會計電算化操作管理制度、計算機軟硬件和數據管理制度、會計電算化會計檔案管理制度等。
1.建立會計電算化崗位責任制。
2.日常操作管理。日常操作管理主要包括計算機系統使用管理、上機操作管理和會計業務處理程序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