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會計基本假設
考點8:會計基本假設的理解
會計基本假設又稱為會計核算的基本前提,是指對會計核算的時間范圍、空間范圍和計量標準等所做的合理設定。會計基本假設包括會計主體、持續經營、會計分期和貨幣計量。
考點9:會計主體
會計主體是指企業會計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的空間范圍。
會計核算和財務報告的編制應當集中于反映特定對象的活動,并將于其他經濟實體區別開來,才能實現財務報告的目標。
設置會計主體的意義在于:
首先,明確會計主體,才能劃定會計所要處理的各項交易或事項的范圍。在會計工作中,只有那些影響企業本身經濟利益的各項交易或事項才能加以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那些不影響企業本身經濟利益的各項交易或事項不能加以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
其次,明確會計主體,才能將會計主體的交易或者事項與會計主體所有者的交易或者事項以及其他會計主體的交易或事項區分開來。例如,企業所有者的經濟交易或者事項是屬于企業所有這主題所發生的,不應納入企業會計核算的范圍。但是企業所有者投入到企業的資本或者企業向所有者分配的利潤,則屬于企業主體所發生的交易或者事項,應當納入企業會計核算的范圍。
會計主體與法律主體(法人)并非是對等的概念。
一般來說法律主體可以作為會計主體,但會計主體不一定是法律主體。
考點10:持續經營
持續經營是指在可以預見的將來,會計主體將會按當前的規模和狀態持續經營下去,不會停業,也不會大規模消減業務。依據《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規定,企業會計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應當以持續經營為前提。
考點11:會計分期
會計分期是指將一個會計主體持續的生產經營活動劃分為若干相等的會計期,以便分期結算賬目和編制財務會計報告。
根據《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規定,會計期間分為年度和中期。
會計年度采用的是公歷年度,即從每年的1月1日到12月31日為一個會計年度。
中期是短于一個完整會計年度的報告期間,又可以分為月度、季度、半年度。
由于有了會計分期,才產生了本期與非本期的區別,才產生了權責發生制和收付實現質的區別,進而出現了應收、應付、預收、預付、折舊、攤銷等會計處理方法。
考點12:貨幣計量
貨幣計量,是指會計主體在財務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時采用貨幣作為統一的計量單位,反映會計主體的生產經營活動。
我國會計法規定,企業會計核算以人民幣為記賬本位幣,業務收支以人民幣以外的貨幣為主的企業,可以選定其中一種貨幣作為記賬本位幣,但是編制的財務會計報告應折算為人民幣。